不倒翁 抗壓性的秘密

■文/Nina Lorenz ■譯/李雪媛
惡劣的外在環境?有些人似乎就是不怕挫折;無論壓力、疾病、失敗或離異,任何事都不能真的把他們摔出軌道。究竟在背後支撐他們的是什麼呢?
有些人就是跟自己或他人的人生過不去,雖然已經老大不小了,還總是把一切歸咎到不幸的童年。誠然,每個人的早期經驗會對日後造成長遠的影響,因此科學長期以來也一直想方設法幫助那些曾在惡劣環境下成長的人。不過,如今許多研究卻發現:起跑條件差的兒童,例如父母貧窮、酗酒或染上毒癮、家庭破碎、遭受虐待或疏於照顧等,日後並不一定只能擁有艱辛或混亂的人生。大約三分之一的所謂「風險兒童」甚至還有令人十分訝異的正面發展。所以,不幸的環境不能百分百成為一個人無法承受壓力及人生不幸福的理由。況且並非每個擁有成功、滿意人生的人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我們經常驚訝地發現,有些人肩上的負擔是多麼沉重,面對人生的態度卻依舊冷靜沉著、喜悅及可靠。
克服困難的能力
因此,心理學研究領域便把興趣焦點放在以下這個問題上:為什麼這些人的心靈能夠如此強韌?究竟是什麼讓他們縱使壓力再大、屢戰屢敗、飽受命運摧殘, 仍然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甚至還能隨著挑戰成長?有人說是韌性。這個概念其實是從材料物理學借來的,形容彈性材料的特質。例如橡皮,它能夠被拉得極度緊繃,卻又毫髮無傷地恢復原狀;延伸到心靈的意義就變成:遭受長期壓力、失敗或甚至創傷, 卻一再爬起的能力(「彎曲而不會折斷」)。我們可以將心靈的抵抗力和身體的免疫力相比,假如身體免疫力強,生病的機率就非常小;即使一旦生病,也能迅速恢復健康。我們在韌性較強的孩子身上找到能夠以自己為榮的特質。此外, 他們助人的熱情也意外地高。這些孩子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什麼, 可以盡一己之力解決問題。心理學家認為,惡劣的童年經驗喚起他們豐富的靈感及生存意志,挑起他們運用自身資源的能力。
所以,韌性其實是遠遠超乎適應逆境、忍耐與堅持的範疇。對某些人來說,極端的壓力經驗反而能喚起他們在一般情形下,自己認為絕不可能做到的特殊能力。「嚴冬中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內在隱藏著一個打不敗的夏天」,親身遭受許多痛苦劫難的法國哲學作家阿爾貝‧ 卡謬(Albert Camus)曾說。韌性強的人絕不會讓自己長期垂頭喪氣,他們會維持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的態度。多虧了創造力,他們總是能想出新奇、偶爾甚至也很不尋常的解決之道。雖然屢嘗失敗苦果,卻仍然肯定自我價值、愛自己,不把「環境」或他人當作失敗或危機的罪魁禍首。專家認為這就是「自我發揮」,亦即結合了自信、務實與堅持的態度。不少研究學者認為這種自我發揮就是一切內在保護因子中最強的特質。
這是可以學習的
綜觀上述,負面經驗會全面影響後續人生的假設已經被淘汰了。今日的韌性研究是以每個人的內在都帶著韌性因子為出發點的,而這些因子還能夠再加強、發展。這些因子包括:樂觀、自我接受、樂於解決困難、自我動機以及對自我行為負責的意願、建立並維護一個穩定的社交圈、對自我未來的實際構想、熱心助人、自我紀律、勇於面對挑戰、學習動機與興趣、能證明自我和製造喜悅的嗜好、保有對他人的正面形象、維持距離的能力以及與大自然的良好關係。總之: 重點在於創造自我人生的意志。
對研究韌性的學者而言,這並非只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特質。抗壓力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每個年齡層的人都能習得。關於這方面的個別策略有例如自我訓練或神經語言心理學(NLP)的技巧,人們可以學習從根深柢固的思考及行為模式解脫出來,將困境轉換成一個全新、正面的角度來看待與評價。
不能被動
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擺脫受害者的角色,開始積極起來。雖然人在遇到嚴重危機、分手離異或財務困境而心灰意冷的心情是可以體會的,不過,固執地停留在低潮會使自己更加脆弱。假如能夠冷靜釐清現狀會比較理想:思考有哪些可能性可改善我的困境? 倘若換成他人處在我的狀況,他會怎麼做?韌性強的人會在逆境中採取主動,不讓自己麻木僵化。他們相信一定會有一條解決之道:假如這條路行不通,就一定有其他道路。即使眼前一片黑暗,仍應嘗試從整個人生架構來觀察,並自問: 我從前有過什麼類似的困境?當時的我是如何應付的?那時必須放掉或接受什麼?自己是如何熬過來的?
面對負面想法進行有建設性的心靈訓練也大有助益,不過必須先知道自己負向思考的模式是從何時開始的。對此,許多人已經感覺不到,因為他們已經確信世界的災難與不幸根本不容許其他想法的存在,所以一切都往負面思考的傾向經常是周遭的人才會注意到。假如聽到親人與好友抱怨: 「不要老是這麼負面看待!」的時候,我們便要好好反省,該是維護心靈整潔與秩序的時候了。
如果偶爾腦子被毀滅性的思想佔據, 不妨試試停止思考的方法。第一步就是毅然決然地打斷苦思冥想的狀態,堅決大聲地喊「停!」,雙手擊掌或敲打堅固的大面積更能加強效果。第二步是給予鼓勵性的思想一些空間。我們可以尋找三句簡短有力的話,例如:「我要設法讓自己堅強起來!」或「我要操控自己的思想!」或「我會解決這個問題的!」。以抬頭挺胸的姿勢,大聲把這些話說出來;深呼吸、試著展露一個自信的微笑。這些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會立即對大腦的活動發揮作用,這些小小的自我體驗與認識會隨著時間影響大腦;而我們都知道,大腦到老都是可以「整形」的。
興奮時刻
倘若能定期投入、鑽研一項熱衷的任務或議題,也能創造美好的經驗,即使是花園工作、健行或參加合唱團都好。大多數人在從事喜愛活動的同時會進入一種「流動狀態」:美好的忘我狀態和絕對的專心,一種無重力的狀態,許多人一定還有這種在幼稚園玩耍的心情記憶。這種「存在的輕」往往不需要花費一分錢。而韌性送給我們的,無非是身體的病痛與恐懼減少了、憂鬱低潮減少了、迅速復原的能力和更多對生命的滿足。
附註:圖片由F o t o l i a/C a l i nTatu提供。
附錄
多多放鬆
壓力會減弱心靈的抵抗力。因此, 良好的壓力管理意味著有系統地將日常工作與行為反射出來。只有在神智清醒的時刻下,我們才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哪些任務能順利完成,看清我們的優點與強項,可以擔當哪方面的任務,哪些還有待加強、改善。重點是要找出個人的壓力根源,因為每個人的差異性都很大;此外應該利用哪些有力的思想及話語來提醒並鼓勵自己。會製造壓力的話語,如「不,別又來了!」應該以減低壓力的想法來取代:「要冷靜,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此外,運動也是針對減輕壓力並提高抗壓性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轉載自專業美容世界